信用卡 90后(00后信用卡)
核心提示: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沦为“月欠族”,靠借贷进行提前消费,导致信用卡逾期未偿信贷金额不断增加。对此现象,相关部门出台系列政策和措施,开始对消费金融进行合理管控,为消费者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,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。
《民主与法制时报》见习记者 陈和秋 报道
“70后存钱、80后投资、90后负债。”
这不是一个夸大其词的段子,因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沦为“月欠族”,靠借贷进行提前消费,看似潇洒的生活背后早已债台高筑。
不久前,央行发布《2019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》,数据显示,截至第三季度末,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高达919.16亿元。
支撑起这一庞大数据的,正是“90后”年轻人。根据金融搜索平台融360发布的消费调查数据,“90后”在借贷市场中的占比将近50%。而在另一项针对白领的调查中,21.89%的受访者处于负债状态。
与高负债相对应的是年轻人的过度消费现象。数据显示,53%的大学生选择贷款是由于购物需要,主要购买化妆品、衣服、电子产品等,多属于能力范围之外的超前消费。海尔消费金融发布的《2018消费金融报告》则更明确地指出,“90后”的消费主要围绕自身需求,“对自己更好一些”,注重生活品质提升,更多选择超前消费。
这股过度消费的潮流究竟缘何而起,又将如何发展呢?
消费金融带来新考验
实际上,过度消费、高负债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问题,早在2008年前后,逐渐壮大的“卡奴”群体就已经挣扎于还债中。这与信用卡的广泛使用不无干系。它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超前消费的可能性,而且很大程度上转变了社会的消费理念。这从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。
1993年,为加快我国金融现代化的发展步伐,让“大力推行信用卡”成为可能,中央提出金卡工程方案,计划用10年时间(1994-2003)在城市居民中普及信用卡。从2003年开始,中国信用卡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。
到2009年,相关报告显示,信用卡的使用已经成为主流,其需求市场囊括了富裕阶层和非富裕阶层,大部分中国消费者已经可以接受“今天花明天的钱”的理念,中国正式迈入信用卡时代。
在这一时期,过度消费问题已初显端倪。当时信用卡的风行掀起了一阵“刷卡风暴”。新兴的超前消费方式,令没有积蓄的“月光族”趋之若鹜,甚至部分学生也为此背上高额债务。
2008年,国内首现“卡奴”杀人案,凶手在还贷重压下不惜抢劫杀人。此时,“卡奴”“过度消费”逐渐走出专家学者的预警论文,进入大众视野。
但一切才刚刚开始,接下来,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带给消费者更多考验。
2008年,金融危机为信贷消费提供了发展契机。这一年,央行积极推行宽松货币政策,大幅增加信贷规模。同时,《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》出台,捷信、北银、中银等消费金融公司成立。有专家认为,这标志着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正式登上舞台,它将作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,向市场输出更多宽泛而灵活的线上和线下信贷产品。
此后,随着消费金融产品供应数量和种类的迅速增加,过度消费问题愈演愈烈。根据央行公布数据,2009年,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激增,截至年底,同比增长了127.9%。自2010年开始,这一数额逐年上升,同比增速甚至一度超过70%。过度消费已成趋势。
期间,消费金融开始与互联网相结合。2013年,互联网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期,P2P网络借贷平台呈爆发式发展,贷款变得更加便捷高效。
紧接着,2014年,互联网交易平台也开始推出金融增值业务,随着“京东白条”的横空出世,“蚂蚁花呗”“腾讯微粒贷”“苏宁任性付”等类似产品陆续问世。
信贷被融入具体的消费场景中,从而吸引了更多消费者。到2017年,电商超过银行、P2P等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主体,成为最大的放贷方。
这无疑加剧了过度消费问题。相关数据显示,自2014年起,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率近乎呈直线上涨,从开始的1%左右一路飙升到2017年的6%左右,而同时期商业银行的数据则一直稳定在2%以下。
年轻人更易掉入消费陷阱
实际上,如今席卷“90后”的过度消费问题,在2009年麦肯锡的中国信用卡市场报告中就早有预警:有迹象表明,学生很有可能成为信用卡重度使用者,更可能启动循环额度(信用卡可用透支额度)。
彼时的学生正是“80后”末期、“90后”的年轻人,无论是2014、2015年的“校园贷”事件,还是如今白领群体中的高负债率和低储蓄率,都说明他们逐渐陷入过度消费及其带来的高负债中无法自拔。
虚荣、攀比、盲从固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内因,但更应看到这一代年轻人所处环境的剧烈变化,他们面临的是比以往更加严峻的考验。
“90后”几乎与国内金融市场共同成长起来,目睹了年长一辈背负起房贷、车贷,懂事之时更处于消费观念更新的时代,对于借贷更为熟悉,也更易接受超前消费的观念。
但现实情况更为复杂。一方面是互联网引起的巨大社会变革。根据德国汉诺威医学院以心理治疗师阿斯特丽德·穆勒为首的团队研究,网上购物由于超越了时空局限,并且更符合个性化需求,所以更易导致购物上瘾。
专家指出,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,比以往任何时代的消费者更加依赖互联网,也因此更容易产生网购上瘾。同时,在互联网发展下,自媒体崛起,它们之中或出于商业合作,或紧抓当下消费心理以博人眼球,大肆宣传消费主义,更激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模仿攀比,为过度消费现象推波助澜。
另一方面,当前的经济劳动形势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过度消费问题。随着“996”工作方式的普及,过度劳动让人们承受更大心理压力。武汉经济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教授张智勇曾撰文指出,这会使人们在受到压缩的休闲时间内,为了实现自我犒劳而进行非理性的爆发式消费、报复性消费,这实际上是一种发泄行为,极易造成过度消费。
此外,近年来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涨让人极易产生“货币幻觉”。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,直接变化就是工资水平较年长一代有了较大增长,从而提升消费,却忽视了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,工资购买力实际有所下降。
正是这些纷繁复杂的因素共同催化了过度消费现象。而糟糕的是,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,也让父母、学校无法及时提供应对各种新事物的经验指导,尤其是金融教育的普遍缺失,让年轻人更易掉入消费陷阱。
出台系列措施加强监管
需要注意的是,问题并不在于消费金融或消费本身,适当的信贷能够刺激消费,从而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,对于带动社会就业,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。
关键是,能否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。此前韩国、我国台湾地区的信用卡危机均显示,一味地放任市场发展,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。因此,必须对消费金融进行合理管控,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,引导可持续的消费方式。这也正是有关部门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。
2016年发布的《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》明确指出,要坚决抵制生活奢靡、贪图享乐等不正之风,大力破除讲排场、比阔气等陋习,抵制过度消费,改变“自己掏钱、丰俭由我”的错误观念。
具体的政策措施则主要针对过度消费引起的高负债问题。首先是对“现金贷”的管制。2017年上半年,银监会先后发布系列文件,对银行业涉足“现金贷”等违规行为进行整治;年底出台的《关于规范整顿“现金贷”业务的通知》则剑指现金贷业务,严格规定其开展原则,实际上叫停了“现金贷ABS融资模式”,大批网贷机构被清退。
随后,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下发非银部关于转发《关于规范整顿“现金贷”业务的通知》的函,对消费金融公司的投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,禁止其投资以“现金贷”“校园贷”“首付贷”等为基础资产发售的相关产品,并禁止消费金融公司发放无指定用途贷款。
对于网贷行业的整顿并不止于此。2019年,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、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开宣布,将持续整顿网贷机构,加强风险机构清退,并引导合规机构向小贷转型。
同时,有关部门还细化了对消费方向的引导。2019年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》,支持消费信贷场景化,鼓励金融机构对新能源汽车、绿色智能家电、智能家居、节水器具等绿色智能产品提供信贷支持。
而在对借贷人的规范上,一方面,有关部门从校园环境建设上加强了对“校园贷”的防范。2016年,教育部和中国银监会共同发布《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》,督促有关部门和学校共同加大对“校园贷”的监管力度,以及对学生的教育宣传。
另一方面,针对网贷的征信系统建设也逐渐展开。2017年,百行征信的正式营业,开始了针对网络借贷等领域的个人征信活动,补充了传统央行征信系统在网贷领域的空白。同年,银监会发布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》,明确了对借款人的信征及借贷信息的公开事项。随后,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系列文件,着手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,打破信息孤岛,防范多头贷款和过度借贷。
2019年,《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》出台,将P2P网贷机构接入央行征信系统,这意味着网贷失信人将面临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严格消费限制。
在系列政策的洗礼下,国内金融市场规范化趋势明显,过度消费问题也似乎有所缓和。原标题:年轻人过度消费现象观察
版权声明:【民主与法制时报版权作品,转载请注明来源】
相关阅读拍拍贷货币投资 拍拍贷合作平台
金融与货币政策,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
拍拍贷货币个人投资,拍拍贷怎么申请
数字货币管理公司,数字货币企业排名
货币互存?货币的可兑换性
货币举报部门(货币持有部门有哪些)
电子货币对货币制度的影响?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
互联网金融与数字货币?数字货币的影响
互联网金融 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收益排行
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?什么是互联网基金